绿色未来

车轮上的中国:乘车通往绿色的未来

探索新能源汽车的世界,了解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以及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之一。

绿色杠杆的瞻望:"新三样"的逆袭

电动载人汽车

2023年,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

电动载人汽车

锂电池

负责储存电力,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在全球市场需求旺盛。

锂电池

太阳能电池

负责生产清洁电力,是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出口增长迅速。

电动载人汽车

2023年,"新三样"出口首破万亿,占我国外出口总值一半以上。

各国都将目光投在了新能源上,试图在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转型的全球博弈中抢夺主导权。

国际贸易新形势

2024年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

美国提高关税

2024年5月,美国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新能源相关产品的关税。此举可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出口造成较大影响。

欧盟征收反补贴税

2024年8月,欧盟对中国出口企业征收反补贴税,同时加大对自身新能源产业的补贴。这一政策将影响中欧贸易关系。

新能源产业的环保优势

新能源车开得越远,减碳越多。相比燃油车,纯电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1.38%、5.40%。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产业更环保。随着技术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其环保优势会愈发明显。

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续航里程

现代电动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已无需担忧。

充电便利性

全国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安全性能

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低于传统燃油车,安全技术不断进步。

使用成本

虽然初始购置成本较高,但长期使用成本优势明显。

绿色杠杆的瞻望:"新三样"的逆袭

"新三样"出口概况

2023年我国外贸"新三样"

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

光伏产品

"新三样"合计出口

1.06万亿元

国际贸易形势

欧盟关税提案

对中国出口企业:

17% — 36.3%

反补贴税

VS

特斯拉单独税率:

9%

2024年5月14日,美国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的加征关税。8月27日,欧盟拟对中国出口企业征收17%—36.3%的反补贴税(特斯拉单独税率9%),同时加大了对欧盟自身"新三样"产业的补贴力度。

市场增长趋势

市场增长趋势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统计

每出口3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

汽油车
汽油车
电动车
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 177.3万辆
2022
2023
同比增长67.1%
数据来源:海关数据

新能源产业闭环

新能源车的强势也得益于一种闭环。光伏电池负责生产电力,锂电池负责储存电力,新能源车负责消耗电力,三者在一个体系内相互兼容,整体成本就会越来越低。

新能源循环系统

光伏电池

生产电力

锂电池

新能源车

消耗电力

储存电力

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优势

一、开得越远,新能源汽车减碳越多

开得越远,新能源汽车减碳越多。中国乘用车全产业链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相比于燃油车,纯电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1.38%、5.40%。

二、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纯电汽车更环保

碳排放并不只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从原材料的获取、制造装配、运行使用、关键部件二次利用直至报废回收,碳足迹在每个环节都在产生。

新能源汽车减碳效果

开得越远,新能源汽车减碳越多

中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来源

74% 来自汽车使用环节

相比燃油车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纯电汽车-21.38%
插电式混动汽车-5.40%

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历程

2001

启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2007

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

2012

开始大规模整体性补贴,实施双积分政策

2020

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规划》,提出2035年汽车行业纯电动化目标

2022

取消新能源车制造业的外资限

伯乐

国产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新三样"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扶持功不可没。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各活力元素的激荡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积蓄、发轫、勃兴、成熟四个阶段,总占有率逐步攀升。

消费者洞察:新能源汽车的挑战与机遇

吕小碳

看来买新能源车是国家利导、民生所向。但是对于我们个体来说,还是有其他实际关心的问题啊!

伯乐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

消费者顾虑概览

2024 年 4 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 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但仍有很大一批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或反对态度,这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为深入了解消费者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顾虑,我们收集了4月份全网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评论区的部分留言(共计 7.8 万条),并进行文本分析。结果显示,保险、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分别提及 2649 次、2326次,其次是续航(813 次)、电池寿命及换代理(760 次)、充电桩(534),认为电车贬值快、担忧电价上涨提及次数也较多。

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顾虑热词(保险)

新能源汽车保险问题统计

在监测范围内,共有2649条评论提及新能源汽车的保险问题。 由于新能源车出险率较高且维修成本昂贵,导致保费偏高, 甚至面临被拒保的情况,形成了"车主嫌贵,险企喊亏"的局面。 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不得不考虑高昂保费对整体用车成本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保费过高是最主要的问题,约占38%的评论。其次是保险公司拒保, 占比约24%。此外,保险种类少(约15%)、理赔难度大(约12%)和保险服务差(约11%) 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 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找到平衡点,既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又不过分增加 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安全问题深入分析

新能源汽车起火场景

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其实是低于燃油车的, 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视。那么当前新能源汽车 起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者在什么场景下 更容易发生起火事件呢?在新能源安全相关 的舆情中,传播率最高的词——自燃。相比较 于交通事故,也就是碰撞后的起火,新能源 汽车在静置、充电或是正常行驶中出现的"自燃", 讨论度明显更高。许多发布者都强调了"正常停放"、 "没开、没碰、没撞"等内容。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火灾安全联合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电池相关性最大的起火诱因叫作电池热失控。从热失控到起火的间隔如果在5分钟内,车内最高温度将达到437℃。而如今可以将时间延长至5分钟以上,车内最高温度可大幅降低至85℃,意味着逃生成功率大幅提升。我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的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也就是说,车辆需要确保具备人员安全逃生的条件。

时间间隔对车内温度和逃生成功率的影响

5分钟内

437°C
逃生成功率低

5分钟以上

85°C
逃生成功率大幅提升

将热失控到起火的时间间隔延长至5分钟以上可以显著降低车内最高温度,大幅提高逃生成功率。

伯乐

新能源汽车起火后基本上都具备安全逃生时间,一定要第一时间离开车辆,不要进行自行灭火等尝试!

续航问题解决方案

盲目追求电池扩容,可能导致资源消耗加剧、回收处理难题凸显,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初衷相悖。也可能提高购车成本与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长安汽车董事长回应: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是破局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在不增加电池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提升能量储存,同时加快充电设施布局与升级,缩短充电时间,缓解里程焦虑。

其次是优化能源管理系统,提升整车能效。智能技术精准调控电池充放电,减少能耗;优化车辆设计,降低风阻,提高驱动效率,实现更长续航。

交流充电桩

交流桩需要车载充电机进行变压,充电速度较慢。

常见交流桩功率为7kW。

功率: 7kW
交流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

直流桩可以直接完成变压,整流,功率较大。

充电速度较快,常见功率为60-120kW。

功率: 60-120kW
直流充电桩

续航里程分析

电池健康和数据分析公司Recurrent的研究表明,续航里程焦虑实际上只是对知情的担忧,日常行驶中电动车并不会半路趴窝。

上海和北京最大通勤距离(来回)

164公里

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纯电续航

200-300公里

现在的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纯电续航最高可达200-300公里,完全覆盖极端通勤距离,纯电动车型应该会更加轻松。

充电桩建设情况

根据央视报道,截至2024年7月,我国充电桩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充电桩总数(同比增长53%)

1060.4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

2.72万台

充电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全国各省份全覆盖

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比例

充电桩

1060.4万

新能源汽车

2041万

相较于理想的1:1车桩比,仍存在市场缺口

吕小碳

原来还存在这么多其他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不过也矫正了我好多刻板印象的观点。新能源车也没有我想象得这么危险!

新能源车:绿色未来的必由之路

新能源车是朝向绿色未来的大势所趋,不过道边也有荆棘点点。政府、新能源车厂商、消费者都需要携手并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新能源汽车发展图表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12千瓦时/百公里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和优化的方向。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现有的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和成本,充电桩数量、分布、兼容性,电网负荷和能源供应问题,生产和回收的环保问题,不同品牌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等等。打消消费者的疑虑,通往未来的低碳图景,缓解能源压力,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需要技术创新与宣传推广并行推进。